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0-06-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魏琼

7e891b18fc539c139c96eb6dd80dc7a.jpg 

 俗语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们该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习惯呢?那首先就要了解心理健康和健康的心理习惯的概念。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标志:积极、主动、热情、充满活力、友爱、温和、善良、大度。

  健康的心理习惯: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一般来说,有良好习惯的人,生活、学习就很有节奏和规律,而且显得十分谨慎又生气勃勃;那些不具备良好习惯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上就毫无节奏和规律,做事懒懒散散,萎靡不振。由此可见,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从多方面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ca29ea58ed66effbfef0020a88fb355.jpg


   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有一定节律性的,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与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就能使节律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始终处于正常状态。原苏联领袖列宁曾经说过:“只有懂得休息的人,才会更好地做好工作。”可见,注意休息十分重要。学生们可以保持每天休息9-10个小时,睡眠充足了,人的大脑才会清醒,学习效果才会提高。良好的休息方法种类繁多,如:学习文字性的知识以后,换成数字性的或图表性的知识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调节,而且可以使大脑各部位保持协调工作。

  二、学会用脑卫生,养成良好心理

  一个人的大脑要进行正常工作,就必须有充足的氧气,如果大脑长期处于供氧不足,大脑的工作效率就会逐步降低,使记忆力减弱。近几年,学生们因为课程紧、科目多,临近考试前一两个月,部分学生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学习,晚上十点多钟还在学习,大脑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很大。

  若大脑过度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严重减退,同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等。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变换用脑方式。如:可以把以用脑为主的学习转换为以动手为主的学习,把学习语文转换为学习数学、理化等方法。

  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实质上是锻炼个人的毅力、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修养。每个人的生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信念有很大的关系。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人,身残多病,但是,由于他们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阔的胸怀,所以往往能够战胜病魔,延长生命,进而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例如:张海迪、保尔柯察金,他们给正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张书海、马加爵这样的人,缺乏道德修养,拥有的财富再多,知识再丰富,最终也是社会的罪人。因此,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

  四、重视和加强心理因素的培养

   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大部分是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因此,许多国家设立了心理门诊,采用心理疗法。的确,做教师工作的在心理教育方面做的太少了。无数资料证明:人在不顺心的时候是可以形成心理疾病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

  我们了解了心理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发现了一些良好和不好的心理习惯,还有纠正和培养习惯的方法,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新北实验中学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

u=2577227702,546605101&fm=26&gp=0.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02-2006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晋陵北路58号

    邮编:213022 电话总机:0519-85100912,85120573 传真:0519-85109333 电子邮件:webmaster@czn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