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新北实验中学语文组“雏鹰队”自成立以来,通过每一位优秀老师的磨课、上课以及课后与赵国琴老师的深入探讨,建立了属于新北实验的素材库,完善了我们自己的“源头活水”。1月8日上午“小雏鹰”们再次齐聚图书馆二楼开展成长营第十次活动。本次活动包括赵老师总结、青年教师自我总结两个环节。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每个教师都畅所欲言,对自己本学期的收获进行了总结,或提出问题,或展望未来。
活动伊始赵老师先对本学期的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总结,由点到面。从第一次活动提到的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谈起,讲到部编版教材的解读,对“五文”(文字、文体、文学、文化、文明)的全新理解,再到如何命题,如何复习。正值期末考试来临之际,赵老师有关复习课的几点思路让所有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何为“复习”,重复考试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会的内容和遗忘的内容,赵老师运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复习就像帮学生“进货”“备货”,这样才能带进考场,取得好成绩。那么老师要帮学生“进”哪些“货”呢?赵老师提到了几大“积累”:积累一些经典故事,例如人文故事,科技故事,抗疫英雄的故事,课本中出现的人物的故事,最后再创造一些故事;积累一些细节,例如带着学生留心校园里的春夏秋冬之景;积累一些生活场景,写作离不开生活,学生缺乏积累的意识,就需要老师来引导;积累一些名著,例如七年级的《西游记》和《朝花夕拾》里面的经典篇章等等。最后还要注意课后的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以及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不能忘。
在赵老师的总结指导下,“小雏鹰”们也对自己一学期的收获进行了总结。徐英老师总结了自己在教学、教材、课堂上的盲区,苏春兰老师提出了怎么样面对教材的“新”的疑问,金梦蝶老师注重研究教材中的细节,时榴红老师从“教法”思考学生的“学法”,余舒航老师提出要在备课中学会做减法等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雏鹰们”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实践和交流中成长和蜕变的,从基本功到教材研读,从教学关注点到教学的“语文味道”,每一次活动都有收获,每一次交流都有成长,这就是我们的“雏鹰成长营”。(撰稿:周颖 摄影:周颖 审核:徐寒冰)